新闻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研究会动态
蒋建国:让传统戏剧与市场碰出“火花”

来源:中国新闻网 浏览:942次 发布时间:2015-12-14

中新网合肥12月14日电(张强)“戏曲如何增强自身活力,适应市场和观众的需求,是时下中国戏曲界的一大‘课题’。”安徽省黄梅戏剧院院长蒋建国14日在接受中新网记者专访时如是说。

用安徽安庆语言念唱的黄梅戏是中国五大剧种之一,被列入中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从黄梅戏本身来说,其好听好看、通俗易懂、耳熟能详的艺术特点和善于创新、与时俱进的艺术品质,是其在国内外拥有广泛观众基础的前提。”蒋建国说,黄梅戏不仅能演《打猪草》、《夫妻观灯》传统折子戏,也能演改编的古典名著《红楼梦》、《墙头马上》,更能演莎士比亚的《无事生非》。

近年来,黄梅戏在进行着自我求新与发展的同时,也将探索的触角伸向了电影、电视、广播等,与现代元素“联姻”,推出更生活化更受时下观众喜爱的黄梅大戏《小乔初嫁》、《徽州往事》等一批舞台剧新作;有了与流行歌手及电声、交响等新的音乐形式合作的尝试。


蒋建国给记者算了笔账,“一个剧场最多也就一千多人,一年就算演上300场,传播力还是有限的。但是,当黄梅戏遇上电影、电视、互联网,其传播面广、速度快就不在一个层面上了。”

使黄梅戏不断推陈出新,适应市场和观众的需求,还离不开人才的培养。不仅是表演人才,还包括编创、导演、音乐等人才。蒋建国说,“我们院五年来招收近70号新人。新人拥有新思想、新创意,了解新时期人们在想什么、想看什么,他们为黄梅戏创新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如今,文化院团还是以艺术创作、社会效益为主,当然以社会效益为主不是就不要经济效益了。在戏曲市场还不健全、不成熟的现阶段,我们还是要试着探索让传统戏剧与市场碰出‘火花’,因为市场化是戏曲发展的趋势。”蒋建国坦言道。

2010年安徽省黄梅戏剧院进行转企改制,开始了市场化探索。多年来,作为试点之一的“天仙配”茶戏楼,年创收逾两百万元人民币。“不仅增加了演员的经济收入,更是让演员在舞台上得到了长期锻炼,而茶戏楼也成为对外推介安徽本土文化、宣传黄梅戏艺术的窗口,成为外地客人的主要接待场所。”蒋建国说。

积累了茶戏楼的经验,安徽省黄梅戏剧院又于2014年在合肥1912现代文化街区打造了“天仙配大舞台”。1000多平米的“天仙配大舞台”共设180个座位,汇集了安徽省内黄梅戏艺术人才,在这里,艺术家们每周要为观众奉献不少于5场的以黄梅戏为主的戏曲演出。

如今,天仙配大舞台已成为合肥当地一张靓丽的文化名片。“‘天仙配大舞台’是推广和弘扬黄梅戏艺术文化的重要新平台,是传统戏曲艺术与当今市场化运作、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一次‘天仙配’。”蒋建国说。

在面对演出市场日益萎缩的困境时,黄梅戏积极开阔港澳台及海外市场。

“走出去可以把优秀的传统文化带到国外,也为艺术创作带来更多的灵感。”蒋建国介绍,多年来,安徽省黄梅戏剧院先后出访过美国、法国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被外国友人称为“中国的乡村音乐”。

今年,安徽省黄梅戏剧院已代表安徽分别在澳大利亚,新西兰、香港国家和地区参加了演出。元旦节期间,该剧院将组织50多人的演出团前往印度参加“中印旅游年”艺术演出,为印度本土民众奉献一场戏曲大餐。

据介绍,国务院办公厅2015年7月印发的《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从加强戏曲保护与传承、支持戏曲剧本创作、支持戏曲演出、改善戏曲生产条件等九大方面阐述了促进戏曲繁荣发展。此外,安徽省提出的“文化强省”战略,从财力、环境、人才、宣传等各个方面支持了传统戏曲的创新发展。


对于未来,蒋建国信心满满,“利好的消息不断,这都是前所未有的。”未来,安徽省黄梅戏剧院将在全国艺术院团中,争一流、塑品牌;在黄梅戏进一步走向世界中,做贡献,挑大梁。

上一篇: 董润年等众知名编剧宣布不和阿里合作

下一篇: 暂无

首页 | 新闻中心 | 工作委员会 | 专题报道 | 电子期刊 | 会员名片 | 关于研究会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安徽省城乡文化研究会(合肥)@版权所有 2014 皖ICP备13017981号-1 设计制作:海拔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