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行业动态
11月10日第二届中国非遗大展在黄山举办

来源:安徽省文化厅 浏览:861次 发布时间:2015-10-27

    城乡文化综合报道  11月10日—15日,由安徽省人民政府主办,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安徽省文化厅和黄山市人民政府共同承办的第二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将在黄山市歙县举办。

 非遗大展

    

    据悉,2012年11月,由文化部、安徽省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首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在黄山市成功举办。首届大展的“展示与体验结合,互动性强;物态与活态融合,感知度高”等鲜明特色,广受各界关注。首届大展的成功举办对普及非遗知识,促进活态传承,交流保护经验,提升保护水平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内营造了非遗保护深入人心,传徒授艺蔚然成风,生态保护成为时尚,文化旅游如火如荼的良好社会氛围。


    为进一步打造地域性文化品牌,营造全民亲近非遗、热爱非遗、自觉保护非遗良好社会氛围,我省在2014年即着手筹备举办第二届大展相关事宜。经反复论证、策划、申报,2015年,经全国清理和规范庆典研讨会论坛活动工作领导小组批复,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作为大型国家级展会得以保留。按照办展周期安排,2015年11月,安徽省人民政府将继续在黄山市举办第二届大展。展址最终选择以耗资近2亿元修复的大型明清徽派古建筑、国保单位徽州府衙为主展场。


    据大展组委会介绍,本次大展共包括开幕仪式、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展、非遗保护讲习堂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年度主题活动等四项内容。

    开幕仪式本着节俭务实的原则在歙县徽州府衙广场举行,分暖场表演和启动大展开幕两个环节。暖场表演将精选徽州本土具有代表性的休宁得胜鼓、黄山区轩辕车会、歙县叶村叠罗汉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参加演出,突出古朴天然的民间文化色彩和吉祥喜庆的节日气氛,展示别具一格的非遗特色。黄山书法家题字,正式启动大展。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展示上,与首届大展不同的是,采取专题展方式,分类展示非遗之美。本次主题是“笔墨纸砚之精神——文房用品精品展”,邀请省内外具有较高历史文化价值的文房用品非遗项目一百多项进行全方位展示,通过整体展陈设计,复制该项目的文化生态环境。着重展示该项目的历史渊源、工艺流程、现存流派及核心技艺特点,彰显传统文化的古朴意趣,表现地域文化的丰富多彩,展现传承大师的精伦绝技,呈现传统文化的一脉相承与推陈出新。设置观众体验区,最大限度地提高观众对各个项目的感性认识,提升互动性和观众参与热情。

    非遗保护讲习堂旨在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全社会性可持续性对话机制,为政府、学术机构、社会团体、非政府组织、文化企业、传承人等提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交流平台,力求掀起学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研究和学术探讨热潮,并将知名学者的最新学术思想成果推向广大人民,以交流互动的方式鼓励社会各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合作与沟通,提高民众对非遗保护的认知度,创造良好的文化生态,共同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并以“非遗在我身边”为主题,开展非遗走进校园、非遗传承与体验之旅、大学生文化实践与非遗探访活动、歙砚雕刻技艺大赛和徽州古城民俗文化节等系列活动。

    本次大展具有如下特点: 

    利用古建筑布置展览,创新展览形式,营造传统文化生活的场景和意境。此次大展将展址选在国家文物保护单位——歙县徽州府衙内,将历史厚重的徽州古建与活态展演的传统技艺高度融合,充分体现文化生态保护区整体保护特色,彰显传统文化的古朴意趣。大展同时突破传统展会分类展示的模式,按照徽州府衙布局特点,营造古代文人书房格局。将笔墨纸砚等文房类项目配合古琴、香薰、盆景、茶艺,全面复原传统文人生活空间,呈现中国古代文化的意境之美。

    全方位展示非遗传统手工技艺,具有较高的观赏性。本次“文房四宝精品展”,组委会不仅邀请了全国最具代表性的文房类精品参展,还邀请了与制作文房用品相关的器材、原材料参展。通过展陈布置,营造一个相对完整的非遗生存空间,给观众一个更为直观、立体的感受,促进深入了解非遗的前世今生,普及非遗知识,激发观众保护非遗的热情。

    精品展示与观众体验结合,互动性强。本次大展的主题表现形式是动态的展演、传承,而不仅仅是静态的作品展示。为增强观赏性,体现传承性,组委会在邀展过程中,突出强调参展项目传承人必须能现场演示传统技艺流程,吸引观众积极参与互动,亲身体验非遗产品制作趣味,在非遗传承人口传身授的过程中了解非遗、感受非遗的无穷魅力。

首页 | 新闻中心 | 工作委员会 | 专题报道 | 电子期刊 | 会员名片 | 关于研究会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安徽省城乡文化研究会(合肥)@版权所有 2014 皖ICP备13017981号-1 设计制作:海拔网络